跳至正文

为什么越来越多美国高校取消SAT/ACT申请要求?

前阵子Black Lives Matter运动在美国掀起了一阵”龙卷风”,有支持者积极参与发声和改革; 也有反对者提出“All Lives Matter”。网络上《人家几代人的努力,凭什么输给你十年寒窗》引出了“寒门出贵子”和“阶级固化”的辩论。“Defunding police department” 的支持和反对方争论不休。双方各持己见,用逻辑自洽的观点反驳对方。社会现象很难用单纯的对错来判断,而平等(Equality) 与公平(Equity)或许是此辩论核心。

什么是平等和公平?

平等 (equality)是指每人被平均分配同等的资源去获得机会或完成任务。如左图,不管高矮胖瘦,男女性别,身强力壮或残疾,人人提供一个高矮一致的踏脚梯。至于能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和风景,就看自身的条件和造化。能读出几分“肉弱强食”“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意思。

公平 (equity) 是指根据个人不同需要和情况提供资源和协助,以达到一种相对公平的结果。如图右,高个凭自己就能看到外面的世界,而矮个需要2块踏脚板和残疾人士需要更宽更大的阶梯。其结果就是所有人都可以达到相似的高度获得机会和完成梦想。

 

SAT/ACT 考试和合理性受到质疑

由于疫情,美国的部分大学取消了2021年新生SAT/ACT的申请要求,部分大学永久的取消SAT和ACT作为录取条件。

SAT/ACT是美国的高考。永久取消这两个考试的其中一个理由是,大学的长期研究发现考试分数不能准确的预测学生是否在4年大学里的取得学术和软技能的成功。

很多人认为高考就是最平等的。不管出身是农民,商人,还是公务员,考试面前人人平等。想要进全日制大学,只有高考这条路。也有人反思这些制度的合理性,“寒门难出贵子”就是一个事实。

2018年,85%的高考状元来自城市,2019年清华本科新生中,只有19.3%的学生来自农村和贫困区,其中还包括政策照顾的学生在内。最近,《大山里的女校长张桂梅》的故事也传遍网络。山里的女娃,因为是女娃,极力和额外的争取才能获得上学的机会。校长拼尽了全力和生命,使得40.67%的学生进入一本,82.37%进入二本。再看长沙的四大名校,一本录取率高达90%以上。

论付出和承受的压力,山里和城里的孩子,谁也不比谁少,结果还是相差甚多。就因为出生不同,性别不同,不管个人的努力付出多少,命运依旧相差甚远。高考的确是提供了一个相对平等的机会,然而现实是我们的教育资源还尚未达到平等分配,更谈何公平竞争。即使有各种政策试图弥补教育资源分配的问题,不平等待遇所造成的差距也会需要这些孩子们在今后花比其他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一点一点缩小。忽略软实力,仅凭一个分数来评判一个人的前途,未免对这些生活环境处于劣势的孩子们不太公平。

提供公平(Equity)机会的意义

很多人对给予弱势群体多一些资源的提议,极其反对。他们质疑“就因为来自某个地区,有某种肤色就应该享受特殊待遇,这就是另一种歧视?” 从某领域的社会资源分配来说,比如说教育的录取率,有限的资源分配给某一个群体多,确实就意味着另一个群体的资源被相对剥夺。对“失去”的恐惧让人们奋起捍卫自己的资源和优势,也是理解的。

从整体来看,即使弱势群体被赋予多一些资源,其目的也是让更多人能获得同样的机会去探索,去发现,去追求,并不是压制和打压另一个群体。当然,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根深蒂固的阶级观念与残酷的现实生活并不是短时间内能改善的。

还有一种声音提出某些群体暴力,犯罪率高,给他们开特权就是给犯罪开道。近来发生的打砸抢,无形又加深了暴力的这个负面印象。人们对于生活居住安全环境的关注也不应该被忽视。关于犯罪率这个数据和事实也有另一种解说,那就是社会长久的歧视和司法的不公正,使得某个群体被更严厉的定罪和惩罚。

这是历史遗留问题,是由于曾经对于少数群体的不平等待遇导致了这部分人群为了生存而做出的过激行为,而又因此激化了种族之间的矛盾,陷入了死循环。各有各的理,不过确定的是,肤色并不能代表一个人,就如从小背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有人说,我的出生不由我决定。生为白人或者中上层家庭,是我的错么?不是。同样,不管什么出生都不应该成为追求目标和梦想的障碍。

也有人说,我不偷不抢,所有的一切都是凭努力和辛勤工作得来的。是的,合法奋斗的成果应该得到保护。但弱势群体也想在这样努力奋斗能梦想成的道路上少一些额外的负担和歧视!看历史长河里留下的“特权”和“歧视”或许能更好的解释这个分歧。

实际上用单一“补错”的特殊对待来纠正历史长河里留下的不公平,也会给弱势群体打上标签和忽视个人能力的负面印象。社会大众会认为他们现在的收获不是努力和能力得来,而是特殊照顾所得。比如,校园里看到一个非裔学生,人们会觉得不是靠自己的学识和能力进入学校的,只是“优先政策”给他们开了通道。残疾人能得到一个工作,不是他们能胜任,而是特殊照顾。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

 

——塔拉·韦斯特弗《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因为社会竞争关系的存在,本不应该成为阶级对立的观点,被讨论成了水火不相融的阶级矛盾。我们如何才能消除这种对立和分裂?共同目标 Making our world a better place到底是什么使命?我们的社会是否有保护弱势群体的职责,创立相对和谐、公平的环境?

这些问题显然还没有完美的答案,而沟通和教育则是寻找答案重要的途径和工具。我们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存在无意识的偏见和认证偏见。意识到自身可能拥有到偏见,或许能帮助每一个人看到世界的另一面和另一种可能。

对平等和公平,您有什么见解,欢迎在留言区与我们一起讨论!